云阅读|2017级文博班开展线上读书会活动
线上读书计划
活动内容:读书分享会
具体书目:
《新唐书·百官志》(刘政秀)
《南宋的农村经济》(刘燕珊)
《博物馆社会学》(付晓轩)
《名山》(张穆之)
《灵魂不能下跪 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刘志鑫)
《博物馆十二讲》(陈曼宁)
《礼仪中的美术》(余沁)
举行时间: 2020年3月15日下午
活动目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预设专业方向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学习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知识互补,拓宽思维。
活动前期准备: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负责人,第一次由余沁同学担任。其他成员提前一天向负责人提供发言要点。
活动过程:轮流进行发言,之后讨论互动。负责人记录有效发言。
刘政秀:
本次读书会中其他同学的发言也让我受益匪浅,展现出各人对所读书目的看法和感想。
余沁同学对《礼仪中的美术》中汉代道教美术部分的讲解加深了我对汉代神仙思想及早期道教艺术风格的理解,通过西王母和东王公人物的出现演变,使我延伸思考了早期自由的神仙形象创造到后期阴阳思想和汉代儒学结合后,产生的阴阳男女东西对应的变化。
刘志鑫同学的《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报告,简要概括了冯骥才先生对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对文遗保护和古村落何去何从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刘燕珊同学对《南宋农村经济》一书的介绍,采用数据罗列的方式,对南宋农村户口、土地、赋税等经济活动作了阐释,讲述了当时的经济财政状态和农村经济活动。
张穆之同学讲述的《名山》,以新博物馆学的理论对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管理和对观众的关怀上进行了新角度理解,体现了在新时代下博物馆人对如何构建新型博物馆,如何使得博物馆理念和藏品信息更好地传达给观众的探索。
付晓轩同学的《博物馆社会学》使我们看到台湾地区对博物馆学的理解,以及对大陆博物馆建设的借鉴方面,对此可以产生出更深的思考。
陈曼宁同学分享的《博物馆十二讲》对博物馆之源流与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提出了依据博物馆定位建立展览体系的思路,归纳整理出展览之模式和类型,探索了博物馆藏品的登记著录方式以及在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新思路等内容,加深了我对博物馆学的学习理解。
张穆之:
读书会中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对我产生了很深刻的启发。
刘燕珊同学的《南宋农村经济》一书内容中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对南宋时期农村户口的各项活动进行研究,使我耳目一新。
付晓轩同学选择的《博物馆社会学》是第一本博物馆社会学著作,其将博物馆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视角之下,把博物馆看作社会现象,结合具体的博物馆案例分析,对当代博物馆的发展提出批判性思考,提出对博物馆反身性的“博物馆社会运动”的呼吁。
陈曼宁同学分享的《博物馆十二讲》方面内容对博物馆的源流发展进行了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超越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刘志鑫同学分享了《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讨论了对于古村落何去何从的遗址保护的重要问题,同时在这一环节,我们结合关中民俗博物院的参观经历,对目前大热的生态博物馆话题进行了讨论。
余沁同学的《礼仪中的美术》部分内容向我们展示了汉代道教美术风格变化,通过对东王公与西王母的阴阳主神人格化形象的探讨,我们对汉代丧葬观念有了新的研究。
通过本次读书会,我向同学们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也认识到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不足。希望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携手共进。
陈曼宁:
通过这次读书会,我收获了很多。如刘政秀同学的《新唐书·百官志》,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使职的方方面面,“因事而立,因事而名”,没有固定的品阶和俸禄。以往我们在史籍中看到冗长的官历往往草草而过,但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结衔等读到这个人的一生,他是官运亨通还是碌碌无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信息。
读书本身是一件输入的过程,但输出也同样重要,输出的学习方式比输入的效率更高,当我们能够将所看到的书以各种方式去输出,本身就完成了一次知识的升华。通过读书会,我们分享知识,分享情感,分享不同领域的书籍。交流与讨论开拓我们的视野,吸取同伴的读书经验与读书技巧,从而得到自我提升,使读书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任务。
付晓轩:
在本次读书会中,一共有七位同学参加,其他六位的读书心得让我受益匪浅,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给予我一些启发思考。
余沁同学分享的是《礼仪中的美术》这本书,主要是关于汉代道教美术的探讨,此书给我的启发是作者对于物品的分析不是孤立的,而是将其进行了一个综合的考察——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
刘志鑫同学与我们分享的是《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此书展示了作者对当代文化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蕴含了很多关于生命、信仰、思考的意义,刘同学也在读书会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
刘燕珊和刘政秀选的是历史学相关书籍。刘燕珊同学是关于《南宋的农村经济》的读后感,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全书从户口状况、土地分配、租佃制度、农家劳力与资本以及农产市场与价格等经济活动的各个侧面,阐释南宋农村贫富不均状态下政府与富家协调经济的各种努力及其成效,立意新颖。刘政秀同学分享的是《新唐书·百官志》,此书是研究有唐一代职官制度的重要文献,从政秀同学关于职官制度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其对于历史研究的热忱和认真。
张穆之同学分享了徐坚教授的《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让我看到了作者以平等的视角观察各种类型的多元化的博物馆群体,试图从新博物馆学的理论层面来重构博物馆历史,是关于博物馆史不可多得的佳作。
读书会可以使多元思想互相碰撞交流,擦出绚烂的花火,每种思想的组合,便构成了一种新的思想。因此,参与读书会可以说是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从不同角度最快提炼关于一些书籍的精髓,使我有一些震撼,也给了我一些启迪。
刘志鑫:
这次读书会共有七位同学参与分享,余沁同学分享了《礼仪中的美术》,巫鸿先生对中国礼仪、美术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余沁同学以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汉代道教美术的演变过程,通过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升仙图以及另一幅壁画,比较分析了人们对于道教文化在墓葬文化中的融合,再结合《黄泉下的美术》一书就能对中国美术艺术有大概的了解以及不一样的感触。
付晓轩同学分享的是《博物馆社会学——以社会文化理论对博物馆的考察》,主要体会到了博物馆是一个社会的产物,所以博物馆的群体就涉及各个阶层的群体。还有一点就是博物馆的异化,非营利场所变成盈利场所、博物馆经营组织的异化、知识生产的异化、物件展示的异化。出现了这四种异化的现象,让我联想到现在的博物馆泛化现象,这都是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新挑战,通过同学的分享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
刘政秀同学分享了《新唐书·百官志》,主要介绍了唐朝职官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何在阅读典籍中熟练地把握唐朝官员的本职官,从而避免被一堆冗长的头衔绕晕,从时代变迁看阶官与使职官在品阶与俸禄之间的关系。
刘燕珊同学分享的《南宋的农村经济》,非常具有难度,第一讲了户口的问题,第二讲了纳赋的问题,第三讲了户口多少的问题,经济史涉及非常多的数据,涉及古今的单位换算,看到了南宋对比前代的变化。
陈曼宁同学分享了《博物馆十二讲》,同学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提出了依据博物馆定位建立展览体系的思路,归纳整理出10种博物馆展览之模式和类型,探索了博物馆藏品的登记著录方式;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能让我们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张穆之同学分享的《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一书是浩浩汤汤收录了丰富材料又不乏细腻笔触的专业著作。全书专题性地论述了中国博物馆在发展早期阶段的种种议题,其中包括中国博物馆的中西二元溯源及“最早”线索、早期作为外来观念的博物馆的本土化、早期博物馆表达的多元化、建设国家博物馆的最初探索、早期都会性质博物馆的尝试、博物馆与民众教育及教育思潮的结合、博物馆与考古学的公共性、近代科教领域的博物馆、早期博物馆发展所体现的新博物馆学运动精神成分、博物馆学著作的源流及初步发展辨析等。
在读书会分享中学到了很多,会有新的想法,一句话就启发了新点子,收获非常大。
刘燕珊:
这次读书会我感受最深的是刘政秀同学的发言,她讲的内容是《新唐书·百官志》。
在此之前我对于使职、本官、散阶、勋官和爵位认识不清,通过举例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杜牧《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銘並序》、《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中的名偕,认真具体分析各种部分,让与会者能够分辨出哪些是使职哪些是勋官,对我将来的学术研究非常有意义。
她提到的职官的阶官化和职官的使职化,以我的理解来看,前者指的是经过科举考试拜官在中央官职位上,但实际上被临时派遣从事其他事情,俸禄按照职官标准分发;而使职是一种无官品、有实职的官位,俸禄按照其实职官位标准分发。刘政秀同学演讲条理清晰,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读书会,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例如缺乏创新学术精神,对数据把握不够准确,这都是我未来学术道路的垫脚石。
推荐阅读
图文来源/2017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班
责任编辑/李晓曼
审核/李霄倩
指导老师/王度越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在看再走呗~